2025年5月21日,瓯江实验室肖健研究员联合南京大学董磊教授、澳门大学王春明教授和海南医科大学黄凌教授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Islet transplantation in immunomodulatory nanoparticle-remodeled spleens”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纳米材料重塑脾脏微环境,将脾脏转化为胰岛生存和发挥胰岛生理功能的器官。
器官功能重塑是通过结构、功能或代谢的适应性改变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是器官修复和替代移植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瓯江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肖健课题组在器官重塑与再生医学、生长因子与组织修复领域突破传统临床治疗的瓶颈,在最新的研究中,团队采用葡甘聚糖修饰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KSiNPs)将高血供的脾脏重塑成为一个免疫抑制和细胞外基质(ECM)丰富的微环境,该微环境为胰岛移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土壤”,使得同基因(小鼠)和异基因(大鼠)来源的胰岛移植物在KSiNPs改造后小鼠的脾脏内迅速完成血管化,并发挥分泌胰岛素和降血糖功能。在非人灵长类动物(NHPs)--食蟹猴实验中,该团队将人胰岛移植至经KSiNPs改造的糖尿病食蟹猴脾脏内,也成功实现了跨物种胰岛的有效植入,实验结果显示人胰岛能够在改造后的食蟹猴脾脏内稳定地分泌胰岛素,有效降低糖尿病食蟹猴的血糖。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拓宽了供体来源,更为临床异种胰岛移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创面修复到器官重塑,肖健课题组以“生长因子+”多学科交叉为引擎,努力破解临床难题。本项研究以脾脏微环境重塑为核心,突破传统胰岛移植的技术瓶颈,为胰岛移植提供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潜力。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网站首页配发“Featured”论文(特色论文):“免疫重塑脾脏为胰岛移植部位”
该研究配发编辑述评:胰岛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T1DM)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但可能受到植入或免疫原性问题的困扰。Liu等人使用注射免疫调节纳米颗粒将T1DM小鼠的肝外脾脏重塑为更适宜的移植部位,支持移植同种异体和异种胰岛的植入、血管化和功能。进一步验证将人类胰岛移植到不同程度免疫抑制的食蟹猴体内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这项研究支持进一步探索重塑脾脏作为胰岛移植部位改善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凯瑟琳·查内斯基
瓯江实验室肖健研究员、南京大学董磊教授、澳门大学王春明教授和海南医科大学黄凌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温州医科大学刘秘博士后和邓慧鸣博士、南京大学刘春艳博士后和中国海洋大学王琳涛副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瓯江实验室为本文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action/ssostart?redirectUri=%2Fdoi%2F10.1126%2Fscitranslmed.adj9615
-
苏建忠组Nature Microbiology发文Integrating microbial GWAS and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associations between host cell populations and the gut microbiome
原文地址:/keyanjinzhan/954.html -
叶方富组Research发文A Noninvasive Menstrual Blood-Based Diagnostic Platform for Endometriosis Using Digital Drople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原文地址:/keyanjinzhan/953.html -
Sci. Transl. Med|肖健课题组在器官重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原文地址:/keyanjinzhan/952.html -
Nature Aging杂志为Activation of AMPK by GLP-1R agonists mitigates Alzheimer-related phenotypes in transgenic mice研究论文同期配发News & Views
原文地址:/keyanjinzhan/949.html